黃庭郁/台北報導2007/09/16
日本大阪藝術大學藝術學部教授野田燎(Ryo Noda)昨天在國際神經外科醫學會上發表「音樂運動復健」成果。一百廿二名因外傷、腦出血等因素導致意識昏迷傷患,配合現場器樂演奏樂音的上下彈跳運動的定期復健後,五六%肢體動作有進步,三成八恢復到可以說話表達。
野田燎是本次參與國際神經外科醫學會中唯一一位音樂博士。他強調自己不是醫師,不是復健師也不是語言治療師,且每次執行復健計畫都需要專業團隊的協助。
為患者演奏時 激發復健靈感
十年經驗顯示,外傷導致昏迷者的復健效果較佳,自殺、窒息者導致的腦部傷害則較無起色,傷患要接受一個月到四年不等,每周一次、每次半小時的復健。假使測試過四周都觀察不到患者的反應或進步,就會中止嘗試。
野田燎畢業於日本大阪音樂大學,一次偶然機會他為一名十九歲的水腦患者演奏,發現音樂似乎能感動患者,種下他朝音樂運動復健發展契機。
找出患者喜歡曲子 效果更佳
目前服務於大阪「石切生喜病院」的野田燎說,復健對象以曾經陷入昏迷但已脫離加護病房、狀況較穩定的患者為主,透過瞭解患者的生活形態、背景、親友的訪談等「找」出他最喜歡的曲子,經驗顯示,患者十二歲到廿歲期間的音樂喜好多半較有效果。必要時他還會親自為患者編一段曲子。
執行復健時,他與助理在病房內現場彈鋼琴、吹薩克斯風、打鼓,並觀察病患最微小的反應,以確定是否有達成「刺激」效果。同時在家人或其他協助者的攙扶下,讓原本臥床的傷患,可以或坐或站在特製的彈跳床上,上下規律跳動。
觀察患者反應 隨時調整樂曲
野田燎指出,他為該患者演奏一曲日本演歌,第二天患者從原本的沒有反應到可以回應丟接球動作;治療結束後患者轉院前,患者已經可認識他、可以與他交談,還會質問妻子「為什麼沒有幫野田先生準備茶點?」。
野田燎說,現場演奏可以直接觀察傷患反應並隨時調整樂曲,還能讓患者感受到「我為你演奏」的感情;上下運動則是有類似「喚醒」的作用,「就像小寶寶也喜歡被人上下搖動一樣原理」。